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返回顶部
分享到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马来西亚 2021-6-21 12:07 572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首发于《中国—东盟博览》2021年6月·下半月刊 撰文/梁舒欣五月初五,端午节随着仲夏节气悄然而至。驱五毒,悬菖蒲,缠五线,佩香囊 华夏民族都会在这一天正式地忙碌起来。阿爷趁着夏日暑气未起之时,上山采艾叶,阿 ...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首发于《中国—东盟博览》2021年6月·下半月刊 撰文/梁舒欣


五月初五,端午节随着仲夏节气悄然而至。驱五毒,悬菖蒲,缠五线,佩香囊 华夏民族都会在这一天正式地忙碌起来。阿爷趁着夏日暑气未起之时,上山采艾叶,阿婆坐在房屋的门槛处,以棉布、五彩线细细缝制虎头模样的香囊,内里多是菖蒲、艾叶这类的香草,清香之味绕指而出。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端午节缝制香草香囊


清澈的河水边,在五月初五的早晨,则分外地熙攘,三五成群的妇人蹲在河边,激动地讨论谁家近日的端午菜单,但手里的活也没闲着,卖力地将刚从枝头摘下的粽子叶清洗干净,散落的粽子叶仿佛要随着永无止息的河水越漂越远。

Tips:2006年,端午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该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故乡的端午,是粽子的清香味


幼时对于端午节的认知,除了课堂之上,老师激情讲述的屈原投江的故事,还有就是阿婆加以柴火慢慢炖煮的粽子味,带着叶子清香的味道从灶台悠悠地飘散满屋。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粽子也各不相同,有三角的、五角的、长的、短的、四方的,甜口的、咸口的。粽子“派系林立”,且不说南北之差异,就算相差十里,粽子的差异也能说道一二。在南方,以岭南一带的广东咸肉粽为代表,在广东则又以肇庆的裹蒸粽最为出名。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裹蒸粽 图源:Flickr 摄影:CAMERA DAVID


裹蒸粽与别处最大的不同,在于形状。大部分的粽子以箬叶包裹,扭转至长条、四方、三角形状,肇庆的裹蒸粽多以本地特有的柊叶包裹,以水草包扎缠绕成五角形,状似埃及金字塔。最经典的美味往往采用最为朴素的食材,传统的裹蒸粽,原料只有三种,腌制的五花肉、脱皮绿豆、浸泡一夜的糯米。

前一夜,肇庆的阿妈将精心挑选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以五香粉、芝麻粉、食盐腌制,雪白的糯米洗净放入水中浸泡过夜,经过 12 小时的洗礼,腌制的猪肉和糯米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新鲜的柊叶则要经过沸水的洗礼,阿妈将腌制的五花肉入馅,以脱皮绿豆铺就,再盖上雪白的糯米,经过巧手的包裹,状似埃及金字塔,一个个滚落大煮锅的沸水中,以桂枝木慢火烧一夜才可出锅,正如肇庆人不骄不躁、慢下来的性格一样。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裹蒸粽 图源:Flickr 摄影:Ma Hon


出锅的裹蒸粽软糯可口,彼时的五花肉化为肥油,融入到糯米之中,但正是由于绿豆的加入,中和了油腻感,一口糯米粽,既有五花肉的鲜香又有绿豆的清香。肇庆人的背包在端午节后总是鼓鼓囊囊的,那是阿妈昨夜为他提前包好的裹蒸粽啊,在前往北京的动车上啃上一口,突然觉得家好像没那么远了。

槲坠是河南鲁山人在端午时节最爱吃的夏令小食,形似粽子,却与别处的粽子大有不同。槲坠为圆柱形,外形上和三棱锥形的粽子有所区别,但用馅大抵相同,是典型的北派粽子,以花生、红豆、大枣作馅,口味香甜。槲坠独特的风味在于槲叶,《本草纲目》曾记载: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槲坠


在鲁山一带盛产槲树,端午前后,鲁山人便会进山采槲叶、包槲坠,这是当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将雪白的糯米铺上青青的槲叶,配上红枣、蜜饯、红豆等,再点缀几颗花生,再以山上特有的龙须草包裹捆绑,煮熟的槲坠清香扑鼻,一口下去,软糯香甜,清香入肺。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槲叶又是一种天然防腐剂,煮熟的槲坠只要浸没在煮时的原液中,可一月左右不变质,外出打工的鲁山人能够将家乡的味道封存,想家的时候啃上一口,不禁令人生慰。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槲树的落叶( 图源:pexels,摄影:Mathias P.R. Reding)

龙舟竞渡,是思乡人的归途


龙舟竞渡,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有过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夏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斯人已逝,其精神永存,屈原也赋予了赛龙舟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吟诵歌颂屈原美德,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过千年时光的变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而发明的项目赛龙舟,成为端午佳节必备游玩项目之一,小时候过端午最大的乐趣,除了吃粽子,最爱的便是争相随着大人们去江边看赛龙舟,届时,万人相会,四邻八方云集江岸,数十舟争相竞渡,游走于沧浪之上,两岸鼓声阵阵,呐喊声此起彼伏。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端午节赛龙舟 图源:摄图网 摄影:Siemen


“五月五,扒龙舟”,这是仲夏时节,广州城内龙舟船队最繁忙的时段。在广州,人们习惯把赛龙舟说成扒龙舟、扒龙船,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广州的龙舟分“游龙”和“赛龙”,“游龙”体积较大,装饰华美,称为“龙船”,重在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则体积偏小,称为“龙艇”,从三桡至十五桡不等,重在比赛竞速。

广州扒龙舟分为趁景、斗标,趁景是各方龙船前来应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从五月初一开始,至五月二十日止,每日一景,轮流在各乡游行,趁景仪式有起龙、进水拜神、采青、划船、吃龙船饭、入窦等过程。斗标即“斗龙舟”,也就是龙舟竞渡,在趁景热身之后举行。广州人十分讲究仪式感,在龙舟下水之前,有一个重要的仪式,焚香点炮,以烤全猪祭河神,龙舟下水,便要去“抢青”,所谓“抢青”则是将一把挂着新鲜竹叶的竹竿插在河中,船队各派一人抢青,以求吉祥顺遂之意。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赛龙舟 图源:摄图网 摄影:克克克里斯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曾记载过广东扒龙舟之盛况:“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古时的端午龙舟竞渡盛况,不得有幸目睹,但今日之扒龙舟仍在广东水域上盛行,坚持不懈、团结互助的龙舟精神也从未随着时间而在广州人身上流逝。

在端午的前三日,福建三溪村便开始热闹起来了。“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说的便是有着六百年历史的三溪村端午特有的夜赛龙舟。三溪又叫鼎溪,发源于长乐、福清交界处的群山中,素有“长乐第一溪”的美誉。溪水流入抟纱潭、龙潭后,分北、南二溪,与上游的潼溪鼎足而立,故有三溪之称,三溪村也因溪而得名。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三溪的端午 图源:青年摄影 摄影:陈成才


三溪村的龙舟竞渡与别处不同,绝大部分的赛龙舟都在白天进行,而三溪村却另辟蹊径,习惯将游船、看船、赛龙舟的项目放在夜晚。夜赛龙舟与三溪人民勤劳智慧的秉性分不开,白日外出劳作,谋求生计,到夜幕降临,饭后吃过粽子,呼朋唤友,相邀出门,竞渡龙舟。三溪村的夜赛龙舟不求名,不求誉,只是寻求过把瘾,归乡的三溪人邀上三五知己,组队赛舟。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三溪龙舟竞渡 图源:青年摄影 摄影:林钦华


五月初一至初六,三溪村的夜晚灯火通明,蓄势待发的桨手摩拳擦掌,只待一声令下,船桨奋力在水面砸起一道道水花,数十条金灿灿的船只犹如火龙迅速在南溪河之上游走,随之而起的是岸上看官的呐喊声、惊呼声、铿锵的锣鼓声以及队友奋力呐喊的“嘿咻”加油声,此起彼伏,交相辉映,响彻三溪村的夜幕。正如《武进县志》记载夜赛龙舟的场景,“夜龙舟之戏四面各垂小灯,竞渡如白昼。”夜赛龙舟,一直是三溪人对故乡的信念,端午至,远行的三溪人如约而归,与三五知己,看灯火,夜游湖,赛龙舟。

藏在故乡深处的端午

“火船”魅影 图源:青年摄影 摄影:郭宁然


端午的习俗,天南地北的,大抵相同,挂艾草,喝雄黄,吃粽子,划龙舟……身处异乡的人明明也在吃着粽子,看着龙舟,却每每不得劲,觉得家乡的端午还是与别处的不同,究竟不同在何处,我猜,大约是因为故乡吧。故乡往往藏在幼时过节的欢喜里,藏在封存于幼时的味蕾之中。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 Powered by 安危情报站 X3.4 | Copyright © 2001-2021, 安危情报站. | 安危情报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