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返回顶部
分享到

“在家办公不如上班”,明明之前那么想要的,现在为何弃之如敝履

职场资讯 2024-4-17 11:36 1036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由隔板组成的格子间,使他们相互间形成了间隔,但他们仍同处于办公空间之内,人际关系、领导目光组成的压力,将贯穿他8个小时之中,压力使他想要逃离,但现实又拖着他每天准时地来到这里,“如果可以折中一下就好了 ...

由隔板组成的格子间,使他们相互间形成了间隔,

但他们仍同处于办公空间之内,

人际关系、领导目光组成的压力,将贯穿他8个小时之中,

压力使他想要逃离,但现实又拖着他每天准时地来到这里,

“如果可以折中一下就好了”。

这是他心中的呢喃,在家办公的念头,刚刚升起却被现实压下,

现在,他的念头得以实现,在家办公已经开始,

“如果能回去上班就好了”

他开始怀念起在公司的时光,似乎之前的那个强烈想要在家办公的人,

不是他。


“在家办公不如上班”,明明之前那么想要的,现在为何弃之如敝履

不是他想要的


我们追求的是一个结果,得到的却是某种后果。没有比欲望更错误百出的了,也没有 比野心更大的肇事者——《单独中的洞见》

之前那个心心念念,迫切想要在家办公的他,在终于得以如愿以偿后,却想要逃离在家办公的工作方式,重新回归到公司之中。

我们无须怀疑他之前心心念念的真实性,也无须怀疑他现在想要逃离的决心,但曾经的愿望得到实现后,为何却并非预想之中那样欣喜?

许多人认为这是出于环境变化的不适,但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过个体在社会环境下,并逐渐的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适应。

但我们开启在家办公后,并非由不适到舒适,而是由强烈的舒适,逐渐的转化成为了不适。

并且这种不适感随着时间的逐渐推进,愈发的强烈起来,这是因为我们并不是不适应这种生活,而是我们幻想中的生活,和我们实际体验到的生活,不是一致的。

“在家办公不如上班”,明明之前那么想要的,现在为何弃之如敝履



01 幻想

很多人选择了向虚拟现实的魅力屈服,寄情于自我幻想,这纵然不切实际却更能与人安慰——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公司中,我们随时要面临人际关系的处理、紧迫的工作问题、老板的监督这些令人倍感压力的问题。

许多人从开始上班的路上,已经对今天的工作充满了焦虑,虽然现实的压力强迫我们不得不进行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免受这其中的压力。

而与这种压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下班后回到家中与亲人的欢聚,这种欢聚使我们得以暂时的放下压力与焦虑,享受一生中的片刻安宁。

但我们工作时刻面临着加班、应酬,这种与亲人欢聚的时刻被不断的压缩,而压力却在不断的得到堆积。

所幸的是,我们还有幻想的存在,所谓的幻想,指的是对没有实现的事物,以自身愿望为依据进行的想象。

当我们在工作环境中,产生焦虑时,在家办公则成为了家庭美满与现实压力的平衡点,但显而易见对许多人来说,这种目标实现是渺茫、遥远的。

如果我们从精神分析学派来看幻想,其具有积极的意义,短暂的幻想可以使我们释放、缓解压抑和冲动的方式。

在幻想的支撑下、在幻想的美好下,我们得以减轻压力,并继续负重前行。


02 实现

总的来说,生活就是不断激起的一连串幻想,还有就是这些幻想的逐一破灭——《单独中的洞见》

近期,许多企业得以实现了在家办公,我们之前仅存在于幻想的美好终于得以实现,但我们却没有感受到平衡带来的美好。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开启在家办公后,压力并没有随之减少,反而由于一些原因,造成压力的急剧上升。
  • 时间界限:当我们开启在家办公后,由于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作息不同,时间界限被弱化,出现了工作时长的增加,甚至于常常需要加班至凌晨。
  • 办公环境:客观的来说,对于许多之前没有在家办公的人来说,自身家庭环境是不具备在家办公条件的,不论是网络的速率、座椅的舒适、设备的条件,可能都不如在公司办公。
  • 外界干扰:在家中并非办公场景,我们无法过滤掉那些打扰,这种打扰可能是顽皮的孩子、关心的父母,高频次的打扰,导致我们无法进入深入的工作状态。

这些实际的办公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差异,确实会导致我们感到不适,但并不是这种不适,导致的我们幻想实现后却想要逃离。

而是在于,我们可能并不需要幻想得以实现。

“在家办公不如上班”,明明之前那么想要的,现在为何弃之如敝履



“在家办公不如上班”,明明之前那么想要的,现在为何弃之如敝履

才是他想要的


每个人都岂非有过要去摘星摘月的幻想,但每个人心里的月亮却不同——古龙

我们可能并不需要幻想得到实现,原因在于幻想并非出于理性的推理,而是感性的、建立在个人愿景之上的美好。

建立在个人愿景之上的美好,代表着其完全符合自身的设想,而完全不顾实际的可实现性,其目的是为了缓解、释放冲动与压力。

由此一来,幻想的存在意义从来就不是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会在,在家办公的幻想实现后感到不适,毕竟即使是实现了在家办公,其也不会像我们幻想中的那么完美。

这种美好幻想的“不可实现性”,在精神分析学派中认为,我们对这种不能接受的想法,会不自觉的压抑到潜意识之中,从而不去考虑他的“不可实现性”,也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潜抑。

“在家办公不如上班”,明明之前那么想要的,现在为何弃之如敝履



01 认知闭合需要

幻想的魅力在于,我们即使知道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仍想要体验、尝试一番,而这种想要尝试、体验的冲动,正是促进我们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家办公在我们幻想中得以实现的场景,是未知的、不确定的,这种未知与不确定却对我们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不论这种吸引力的背后,是积极的、正向的,还是消极的、负面的,我们都有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阿里·W·克鲁格兰斯基,提出了认知闭环需要,指的是我们个体面对未知的问题,有着迫切想要尝试、体验、确定、掌握的欲望。

而正是这种欲望,得以使我们的幻想具有疏解压力的功能,我们在幻想中,对事物进行定义与解释,从而使我们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闭环。

“在家办公在我们没有体验过的时候是未知的,而想要将其实现,则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许多人没有选择努力,而是选择了幻想,对在家办公进行了完美的定义与解释。”

这种盲目的定义与解释,实际上是服务于我们的自我心理,使我们得以汲取在家办公带来的美好一面,而去忽视其不足的一面。

“但实际上在家办公带来的时间界限消失、不适的办公环境、来自与外界的干扰,都使我们认识到,它并非幻想中的美好。”

在在家办公实际实现之前,我们便已经对其进行了定义与解释,并从这种定义与解释中释放了压力。

当在家办公实际实现后,我们的定义与解释与实际的情况,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从而使我们感到强烈的不适。

“在家办公不如上班”,明明之前那么想要的,现在为何弃之如敝履



02 让·皮亚杰平衡理论

定义、解释与现实实际情况产生的冲突,使我们对在家办公的工作方式产生了不适感,但实际上这种不适感并非来自于在家办公本身。

而是幻想的破灭,这预示着我们失去了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使我们不得不再重新面对那些焦虑与压力。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平衡化理论,指的是由我们行为、思维模式组成的思维图式,在无法解决我们遇到的现有问题时,会使我们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冲突。

应对这种认知上的不平衡,在我们孩童时期是通过调整自身图式(自动调节机制),重新使我们认知得到平衡,从而实现我们在孩童时期的认知发展。

“在孩童时期想要柜子上的糖果,我们不会攀爬(图式),高度太高无法拿取(冲突),我们便会尝试使用物品拿取(自动调节)。”

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思维图式固化,当我们再重新遇到这种困难带来的冲突,我们并不会尝试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许多人使用的是逃避的行为,比起解决问题所面临的付出与努力,逃避这种方式则显得轻松舒适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幻想的存在。

“在工作中面临人际问题,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图式),从而生活在焦虑之中(冲突),最终我们选择了通过幻想在家办公,释放人际压力(自动调节)”。

显然,这种平衡化自动调节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作用,但随着在家办公得到实现,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这种冲突。

“在家办公不如上班”,明明之前那么想要的,现在为何弃之如敝履



“在家办公不如上班”,明明之前那么想要的,现在为何弃之如敝履

而这

是我们需要的


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罗曼罗兰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处于“满足”之中,在认知平衡的模式下进行工作、生活,在不愿意更改、更新现有图式的情况下,我们出于对认知平衡的需求,展开对在家办公的幻想,从而使我们的焦虑与压力得以释放。

但当实际进入在家办公状态,我们之前幻想过程中进行的定义、解释荡然无存,并且在家办公实际中面临的问题,使我们的认知更为失衡。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并非出于在家办公的问题,也并不是我们的认知闭合需要导致的问题,而是我们一直以来的逃避所导致的。


01 逃避-无力

慢性的无力感是会腐蚀人的——村上春树

职场中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处理的工作与领导的职责,毫无疑问会使我们感到焦虑与不安,从而产生逃避的心理。

逃避并不是一种贬义词,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短期的逃避可以使我们的压力得以缓慢释放,防止我们因压力而崩溃。

而逃避行为的背后实际上是出自于我们对事物的无力,我们由于无力掌控事物而选择了延迟面对的逃避行为。

虽然逃避会对我们自身产生效果,但阻碍我们的困难并不会因此而被消磨,反而会随之发酵,变得更为难以解决。

这种无力感导致的逃避行为,实际上很容易使我们进入恶性循环,使我们逐渐的开始习惯性的逃避,并沉浸在幻想的世界之中,无法自拔。

“老板对我们工作指责,而我们却并不知道如何做好(无力),于是希望时间可以为我们解决(逃避)。”

因此,在家办公引起的不适,实际上可能以各种其他的形态出现,而我们应对的方式,如果一直都是逃避。

我们不可能逃避未来的,所有问题。

“在家办公不如上班”,明明之前那么想要的,现在为何弃之如敝履



02 重绘图式

我们人生的观点、技能与行为,实际上是由社会塑造,并由社会助长的,我们出生时并不具备任何技能,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通过我们不断学习得来的。

在前文中我们说到了图式的概念,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为,我们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格,使我们认知结构与信息加工过程。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许多人在成年后,便开始了对过往自己的重复,每天不过是重复前一天的自己,但同时也越来越不像过往的自己。

职场中许多人习惯于在接受新的挑战时,心安理得的说出“我不会”,而忘记了自己生来便什么都不会,任何技能都是通过学习得到的。

成年人的图式固化,实际上才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力、逃避行为的根本,但虽然很多人如此,并不意味着我们也要如此。

因此,人的一生不应确定他的图式,而是应该不断的拓展、修正与重绘自己的图式。


“在家办公不如上班”,明明之前那么想要的,现在为何弃之如敝履


他不再拒绝,

他开始重新接受新鲜的一切,

在家办公与否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因为他有能力承受一切。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 Powered by 安危情报站 X3.4 | Copyright © 2001-2021, 安危情报站. | 安危情报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