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返回顶部
分享到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华人安危 2022-4-12 20:08 843人浏览 2人回复
摘要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唐僧牛仔在海外,不少国家都有唐人街,那是最能抚慰漂泊海外华人的地方了。中文招牌、各式中国商品店铺、中餐馆……这些,都让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莫名觉得亲切。英语称唐人街为 Chinatown, ...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唐僧牛仔

在海外,不少国家都有唐人街,那是最能抚慰漂泊海外华人的地方了。中文招牌、各式中国商品店铺、中餐馆……这些,都让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莫名觉得亲切。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英语称唐人街为 Chinatown,虽然直译为中国城可能更恰当,不过新老华侨还是更愿叫它唐人街,因为唐代是历史上中国人最感自豪的辉煌时期。

起初欧美国家唐人街,多半是旅居海外成为少数族裔,遭到排挤而抱团取暖产生的。

唐人街也是老外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不过在今天,仍然有些国家,把唐人街视为洪水猛兽;也有些国家,发现了其中的生意……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 01 ·

德国没有唐人街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今天,在许多国家的城市,都能看得到唐人街,可是在欧洲大国——德国,却没有唐人街。其实,在德国的汉堡,曾经出现过一个唐人街,只不过它最终消失的结局,是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德国历史学家拉尔斯·阿门达(Lars Amenda)著有《中国在汉堡》一书。根据他的考证,在20世纪初,在汉堡的圣保利区,来自中国的水手,开始用积蓄购买店面,随后在这里聚居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当时的《汉堡晚报》,就称这一带是个“小中国”。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 上世纪20年代,一些中国商人和打工者的合影。(法国《欧洲时报》德国版/拉尔斯提供

一战后的中国,单独与德国签订了《德中协约》。正是这份协约,保证了两国居民在彼国居留和经商的权利。虽然如此,可华人的生存空间并不好,这些肯吃苦又“有钱”的中国人,引起了警察的注意。他们经常以反走私为名搜查这些水手,虽然当时外交部警告汉堡警察,不要明显地针对中国水手。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当时的中国和德国还在蜜月期。平安躲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人,并没有像犹太人那样早早收拾行李逃离。直到1941年纳粹与中国断交,华人地位开始急剧下降,唐人街上的所有中餐馆、杂货店都被迫关闭。不过仍有大约300多名中国人留守,他们还抱有幻想,纳粹对华人的举动只是战争环境造成的。

终于,在1944年5月13日,秘密警察以凭空捏造的“通敌罪”,把仍留在这里的中国人全部逮捕,投进了监狱和集中营。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史穆克街头的纪念牌

如今,在史穆克街(Schmuckstrasse)上,除了一块很小的纪念牌,已经找不到当时唐人街的影子,当地政府也早就把老房子拆掉,甚至连附近的居民,都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

直到1960年代,一些受迫害的中国人还一直试图获得赔偿,但最后都无果而终。官方的说法是:那段历史不是种族性迫害,而只是普通的警方行动。

· 02 ·

老唐人街和新中国城,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最早一批海外华人的历史,总是伴随着悲情和磨难,可他们又用坚韧不屈的性格,为自己在异国打造出安身立命的生根地,唐人街,是一部浓缩着华侨海外艰辛创业的历史见证。

在美国“西部大开发”的19世纪,来自中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出国“淘金”的人,成了美国唐人街最早的建设者。到1851年,在美国西海岸,已经有2万多广东人在这里工作。他们被当时的政府视为“次等公民”,规定居住在特定区域内以免“污染”其它地方,久而久之,他们聚居的地方就成了唐人街。因为居民主要来自广东,香港和福建,粤语和闽南语也就成了唐人街主要的语言。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 华人的工作除了修路采矿外,还从事蔬菜种植、杂货、搬运和小型商贸等工作,可以看出当时的华工在美生活的艰辛历程。图为杂货铺前的四位光脚搬运华工。

相比于唐人街的开拓者,新一代的移民,特别是最近几十年移居海外的中国人,他们大多家境殷实,不少人移民前就有很高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已经不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只靠菜刀剪刀(做厨师和理发)谋生,而他们的来源地,也扩大到了普通话比粤语更为通行的中国的任何一个地区。

这些新移民,比唐人街的老一辈有了更大的梦想和空间。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对于中产的华裔来说,漂亮整洁的街区,良好的治安和更能融入当地社会的教育资源,显然比陈旧拥挤的唐人街拥有更多的吸引力。移民的华人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好学校,并享有其它美国人在郊区拥有的便利。和唐人街居民相比,这些人与美国白人邻居之间的共同语言更多。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远在大洋彼岸的唐人街,也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逐渐面临衰老,取而代之的是新生代的中产阶级移民在郊区富人区的崛起。这个新崛起的就是新中国城。

· 03 ·

更多郊区成新的中国城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在网上有个视频,两个华裔男孩,他们从小分别生活在美国的唐人街和新生代移民社区。在唐人街长大的孩子从小是吃着蛋挞喝着奶茶长大,而在新移民社区长大的孩子,更多的是和白人同学在麦当劳吃汉堡喝可乐。他们在同一个国家,但是生活似乎完全不同。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Phillip Cheng(左),成长于美国中西部。他是学校中极少数的亚裔面孔。Kai Ng(右),成长于纽约曼哈顿中国城。父母在工厂工作,从小到大四周都是华裔面孔。

在美国,新兴起的中国城,基本上都是郊区的商业街。越来越多家境富裕的移民选择搬至郊区,这种集聚效应,创生了新的中国城。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研究了纽约、费城及波士顿的中国城,发现中国城建得越来越高档,房价也日益攀升。费城的富裕郊区埃克斯顿镇就是个鲜明的例子。这里平均房价约为34万美元,2000年,仅有6%的居民是华人,而如今,他们的比例是20%。沃尔玛的旁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馆和杂货店。

42岁的王女士有双硕士学历,说普通话的她,觉得自己和几辈人都定居唐人街的华人之间,成长背景相差很多,讲的语言也不一样。 “我真的不喜欢唐人街。那里没有郊区干净,而且人很多。”她更喜欢郊区平静的氛围,而且在这里也不必像在中国人扎堆的地方一样,要靠找关系才能让小孩上好学校。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而在加州洛杉矶,虽然有1938年才修建的全美第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城,但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一定资产的华裔新移民来到洛杉矶后,还是不愿住在中国城附近。他们在圣盖博山谷地区购买房产。洋人店一家一家地搬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又一家的华人商家。星罗棋布的华裔商号,将几个城市连成了一片,这风貌一改老“唐人街”一条街的传统,形成了圣盖博山谷地区新的“中国城”。

· 04 ·

唐人街成了振兴经济的生意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一百多年来,唐人街从华人自发聚居的社区,逐渐成为游客寻找中国食物和异国风情的“景点”,如今的中国城,俨然成了一门生意。如何好好打理才能给当地带来滚滚财源,秘诀还在于如何招徕中国人。

如今的中国人既是消费者,更是投资人。就连一座唐人街都没有的德国,也被中国城能够带来巨大利益的诱惑驱使,张开双臂欢迎财大气粗而且敢闯实干的中国人。

德国《时代周报》去年有篇报道,讲述了德国一个小城成为“欧洲中国城”的雄雄野心。

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南部的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Hoppst?dten-Weiersbach),2012年之前只是个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小城,当地共有住户3200人,目前却定居了约600名中国人, 210个中国中小企业在此地规划他们的商业图景。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德国《时代周报》2017年4月12日报道

2012年,一个从深圳来的考察团踏进了这座小城,他们拜访当地的商业主管部门,询问了收购企业的可能性。不久之后,中国企业家收购了原属于美军的一个不动产作为公司本部,欧洲宏图之梦从此展开。

当年的美军驻扎地,现在成为一个叫“橡树园”的一个小型的华人聚居区。这个定居项目的负责人2012年来到德国创业,她的生意用5个字可以概括——做一切贸易。

当地幼儿园的墙上挂着中国地图,因为全幼儿园有五分之一的中国小孩。中国人的到来也让当地的通讯运营公司的业务变得繁忙起来,因为专门打越洋电话的廉价SIM卡销售业务激增。几公里以外的小城,德国最大零售商艾德卡(Edeka)的货柜上,摆着各种专门贩卖给中国人的小商品,还贴有 “专供橡树园的商品”。橡树园的中国客户,成了他们的主要利润来源。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中国企业贡献了这座城市商业税的足足5%,同时这些新入驻的商户还要交纳所得税。当地市长说,以前和邻市进行足球友谊赛的时候,当地人经常被对手嘲笑:“你们这群农民想怎样?”但是现在,可没有人再这样称呼取笑他们。

虽然霍普斯特滕只是得到了来自中国的一小部分投资,但目标可不小,他们期待,未来把这里变成一座“欧洲的中国城”。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在英国,伦敦中国城的众多餐馆也有一个新的目标:为富裕的亚洲游客奉上家的味道。拥有大约五分之四个中国城的地产巨头Shaftesbury,一直在招揽亚洲老牌餐厅经营者,还聘请了一家中国公关公司做推广。

长久以来,便宜和传统的饮食,一直都是这里的特点,尽管经营者抱怨连年上涨的房租和税收,让传统的餐厅越来越难生存。可抱怨归抱怨,老一辈华人留下的传统观念,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伦敦中国城的中餐馆

Shaftesbury首席执行官布里安?比克尔(Brian Bickell)说:“如果中国城向前发展,反映的是现在人的需求,而不是几十年前人们的需求,中国城就会有未来。有些餐馆总是驻足不前,而顾客们却有了变化,他们如今在寻找略为高端点的东西。”

为谁改变?中国游客自然成了他们取悦的对象。原因很简单,2016年访问伦敦的中国游客达到16万人次,他们的人均消费是1370英镑,而美国游客人均消费才850英镑,德国游客只有420英镑。

· 05 ·

中国城成了被“抵制”的异文化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一边是想招揽更多中国人到来,因为这意味着财源滚滚而来,一边又怕中国人抢走饭碗的天然戒心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这是如今西方国家对中国城的矛盾心理。

在日本的池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华人经营者们提出了“东京中国城计划”,就遭到当地商业街的反对,打听到风声的右翼分子出动了街头宣传车,最后演变成一场出动警察保护中国商店“阳光城”的骚乱。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随着中国人在日本“爆买”从日用品扩大到不动产,日本人正在改变心中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日本的媒体上,诸如“东京在建的大型高层公寓,已经有一半以上卖给了中国人” “住宅区出现了中国人社区,日本居民指责他们‘不遵守居住规则’、‘太吵了’,相互间关系紧张,处于一触即发状态”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最后,提出东京中国城构想的一部分人接受了“与当地社区协调不够”的批评,开始参加社会活动,试图融入到当地社会。

和日本的情况类似,在西班牙,华人批发商聚集的“中国城”也在各地不断涌现,他们与一些西班牙商家及其他群体的利益冲突也随之而来,甚至发生了专门针对中国城商户的暴力事件。

百年唐人街兴衰:最抚慰华人的地方,却被当地人抵制


2004年,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市发生了西班牙人焚烧华人鞋店的暴力事件

当地民众是以一种恐惧和反感心理,来看待身边这些华人的新发展。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在哪里,都会自成一个群体,几乎不和当地人交流。而且在中国城,华人开的都是高档车,但他们却几乎从不参与任何当地的社会活动。

虽然这些年华人在海外取得的成就,大多是依靠自己努力得来的,但财富毕竟来自当地,对当地社会有所回报也理所应当。但是一直以来,华人在这方面始终鲜有表示,这似乎显得有点“霸道”。

其实,无论是古老的唐人街,还是中国城,其实都是华人群体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当地文化的一个熔炉,对推动华人进入当地主流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千年前,唐太宗做对了“王道”和“霸道”的选择题,开启了影响世界的大唐盛世,让华人至今仍以唐人为自豪。今天,唐人街也好,中国城也好,同样承载着融合不同文化的作用。

但“唐”代表的不仅仅是强大的硬实力,更多的是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召唤了。

参考资料:

欧洲时报网《德国唐人街:汉堡“小中国”的兴起与衰落》

德国时代周报

环球时报《藏在德国山区“中国村”:自称地处“欧洲中心”》

评论
843人参与,2条评论

精彩评论
  • 雨辰的烊光 2022-4-12 20:09
    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没有评论。奈何鄙人文笔不好,不敢妄自论断。
  • 创可贴 2022-4-12 20:09
    ????????????????

查看全部评论>>

  • Powered by 安危情报站 X3.4 | Copyright © 2001-2021, 安危情报站. | 安危情报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