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返回顶部
分享到

目的颤抖:你越想要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职场资讯 2024-5-16 11:07 556人浏览 10人回复
摘要

他站在门外,一次又一次的做着深呼吸。但深入的呼吸并没有帮助到他,他的身体仍然紧绷,甚至于微微颤抖。这是一场对他来说很重要的演讲,他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没问题的”,他下定决心,伸出左手推开那扇大门,一道 ...

他站在门外,一次又一次的做着深呼吸。

但深入的呼吸并没有帮助到他,他的身体仍然紧绷,甚至于微微颤抖。

这是一场对他来说很重要的演讲,他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没问题的”,他下定决心,伸出左手推开那扇大门,一道光的照耀使他不由微闭双眼,在尚未看向在座的众人时,脑海便突然一片空白。

他走向讲台,战栗的身躯、磕绊的表达、额头的汗水。

无须结果,台下失望混杂着无奈的眼神已经说明一切。

他太想成功,所以失败了。


目的颤抖:你越想要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他太想成功


所以失败了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瓦伦达效应

成功,似乎是做一件事必需的结果,许多人不容许自己的失败,但成功与失败的评判并不在于自己,而是在于评价者。

在职场中,评价者可能是老板、领导、同事,在我们接收到一项新的任务后,相应的也形成了评价者。

“可能是一次工作汇报、可能是一次重要的演讲、可能是一次重要的谈话”

许多人在接到任务时,便开始幻想任务成功与失败后的体验,成功的美好与失败的痛苦形成的剧烈反差,于是我们不断的考虑如何可以成功。

但成功与否,是由评价者进行判定的,很多时候我们即使认为自己成功,也无法去确保评价者也会产生相同的评价。

于是我们需要全神贯注的投入准备之中,并不断的考虑每一个细节对成功的影响,甚至于深入到每个评价者的性格。

“我们是那么的投入,甚至于废寝忘食的去思考,恨不得考虑到所有因素,然后我们就进入了目的震颤”。

心理学中的“目的震颤”,指的是当我们越是全神贯注的重视一件事,我们就越为的紧张,在这种紧张的影响下,我们往往试图控制所有的事情,以增加安全感,甚至于希望掌控那些我们无法掌控的事情。

目的颤抖:你越想要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01 紧张

人若神经紧张,说东道西,就会犹豫不定,反把事情耽误了。耽误的结果是叫人丧志乞怜,寸步难移。——莎士比亚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目的震颤”的影响,我们在全神贯注的重视一件事时,不免的为之紧张。

紧张使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安,映射到行为上便会出现思考、注意力不集中、头痛或心悸等现象。

“一次紧张的上台演讲,必然会伴随着大脑的空白与心悸的出现”。

适当的紧张感,可以为我们提供全神贯注的投入,让我们将自身的实力更好发挥,不过一旦紧张感过高出现心脏剧烈的跳动,心情的惊惶不安,则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实力发挥。

而许多人认为,紧张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所导致的,于是更为投入的去做相应的准备,毕竟从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便是如此。

但实际上,更多的准备,并无法消除紧张感,反而会引起其他的问题。

目的颤抖:你越想要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02 窄带模式

通过更多的准备,来消除紧张感,是许多人的行为模式,但实际上投入则意味着时间与精力成本的沉没。

随着沉没成本的增加,我们会越发的对目标注重,毕竟如果目标没有实现,则意味着这部分成本随之沉没无法挽回。

最终进入窄带模式,也就是执着于这件事的结果,而无法静下心投入到这件事本身。

窄带模式带来的,是视野的局限与精力的分散。

“认为演讲成功的要素是稿子的人,就会去精心准备稿子;认为演讲成功要素是衣着的人,则会去精心准备衣着”。

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开始去追逐错误的东西、片面的东西,而无法去通盘考虑这件事情,从而进一步的减少了成功的概率。

目的颤抖:你越想要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目的颤抖:你越想要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他想要掌握


那些无法掌握的事


前文说到了“目的震颤”触发了紧张情绪的产生,并且进入了窄带思维模式 ,在这种双重因素影响下,增加了失败的概率。

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我们都会产生“目的震颤”,在同样情况下,也有许多人不会产生“目的震颤”。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产生“目的震颤”?


01 对失败的关注

人生是愚蠢和荒谬的,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中所追求的,与它最后的实际结果实在太不搭调——张方宇

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的重要事件时,对结果的评估会根据个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种不同来源于对失败的阈限,身价千万与身价百万的人,对十万项目的成败自然会有不同的承受能力。

除此之外,如果在过往的生活、工作中,有过类似的失败经历,也会加重对失败的恐惧。

“一次驾考不过的人,往往会多次不过;一次失败演讲的人,往往会更加的恐惧演讲”。

既往的经历与对失败的阈限,导致了对失败的放大,使人们在考虑重要事件时,首先考虑的是失败后的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经历了充足的准备,在进入实际的展示环节,脑海中考虑的不是如何去完成这件事,而是场景化了失败的后果。

从而加重了紧张,引发了焦虑恐惧。

目的颤抖:你越想要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02 无力掌控的恐惧

紧张本身并不会带来焦虑与恐惧, 甚至于说紧张本身并不会独自出现,紧张的出现、紧张带来的焦虑,都是由于恐惧引出的。

这里所说的恐惧,来源于两个关键因素,一为对重要结果的不确定性,二为短期内需要承受超量信息。

正如前文所说,如果成功是一件事的意义,而对成功的定义,又是来自于外部的评价者,那么这重要的结果,则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充满不确定性的结果,比如努力工作获得升职加薪,并不是一种短期可以获得结果的事件,而是以年为单位的长期结果。

那么,虽然这种重要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但由于这种不确定,是长期的刺激信息,并不会使人处于恐惧情绪之中。

那些短期事件的不确定性,承载着超量信息的刺激,才是我们产生恐惧的原因。

“驾校考试、工作汇报、求婚现场、上台演讲”

“从前捕食者快速地向我们冲来,我们受到伤害流出鲜血”

恐惧使我们更加关注与失败,而对失败的关注又加重了恐惧,使我们陷入下降循环,“目的震颤”越为的严重。


03 恐惧带来的认知失调

对失败、不确定性的关注与恐惧,会使我们进入“目的震颤”之中,提高了我们失败的概率,而这种关注与恐惧,则是由于认知失调导致的。

1957年,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认知一致性理论中的认知失调理论,并认为人的一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维持协调。

拿演讲来举例,在演讲前我们经过精心的准备与策划,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我们相信经过准备与策划,可以将演讲做好。

但实际上,对于一个不擅演讲的人来所,是认为自己无法胜任这件事情的。

而上级领导决定让他进行演讲时,通常会带有一定的期许,并会通过各种方式对他进行鼓励。

于此,认知开始出现失调情况,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自我认知低),而外界评价或告诉他可以(外界认知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平衡则必须调整其中一项因素。

在职场中,我们很难去调整领导的意愿,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调整领导意愿则相当于自毁前程。

因此,我们只能提升自我的认知,告诉自己只要做好准备,就可以成功的完成目标,在准备的过程中,通过预构假设获得了暂时的认知和谐。

但随着日期的临近,对失败的关注与恐惧会越来越强烈,直至重新回到认知失调状态。

“演讲时,推开门的那一瞬间,往往是认知开始失调的时间”。

当站到台上,当开始实际运用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开始真正凸显,导致了许多人瞬间陷入崩盘状态。

“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演讲,脑海中除了失败的场景,一片空白”。

目的震颤,因此而来。

目的颤抖:你越想要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目的颤抖:你越想要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控制


二分法


对成功的追求,使自身更为关注、恐惧失败的场景,带来了认知失调,加重了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使自己与目标背道而驰。

而引起认知失调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试图去改变不可控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希望通过准备,来改变那些不可控的事情。

“以演讲为例,通过足够的准备,来获得别人的正面评价,本身就是一种误区”。

他人很难去客观评价,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结果,也并不是一次演讲可以决定的,因此我们自然很难的去掌控他人的评价,我们对结果是不具备掌控力的。

而这种对结果的执着,对完美的追寻引发的目的震颤,是可以通过调整思维模式来进行转换的。

纽约城市大学教授马西莫·匹格里奇,在《怎样成为一名斯多葛者: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思维方式“斯多葛派控制二分法”。

斯多葛哲学学派,是希腊化时代一个影响极大的思想派别,在这里我们不进行展开,但其控制两分法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重新建立认知。

斯多葛派控制二分法是将个人目标,由“外部目标”调整为“内部目标”。

目的颤抖:你越想要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以演讲为例,别人的评价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演讲内容。

如果我们只考虑受控的内容,则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之中,不去纠结那些不可控的内容,则可以使自己逃离目的震颤。


目的颤抖:你越想要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他不去想太多。

他不去考虑坐在台下领导的职级与期许。

他不去想如何能让他们满意。

他走上台,抑扬顿挫,出口成章。

讲毕,掌声雷动。
评论
556人参与,1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Powered by 安危情报站 X3.4 | Copyright © 2001-2021, 安危情报站. | 安危情报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