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返回顶部
分享到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动态焦点 2021-3-5 12:15 929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召开第11届常会,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就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 ...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召开第11届常会,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就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也有人提问:

为什么24节气作为农历,却跟公历对应那么好,比如清明总在4月5日?

为什么有时看新闻报24节气不止有日期,还精确到分秒?

为什么有时觉得24节气挺准有时又不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嗯,每每遇到节气,就有人问我类似问题。

我这次就发奋写个大的,一次性答完,包回百问~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有一次参加科普活动,我问了在场的观众朋友们一个问题:

大家觉得24节气是阳历还是阴历?

大家纷纷说: 当然是阴历呀!这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嘛,阳历是外国人发明的!

我说: 那为什么24节气跟阳历日期对应得那么好呢?比如清明一般都在4月5日,夏至在6月21日,立冬在11月7日,前后就算有差异也不会超过2天,为什么呢?

场上沉默了一阵。

我还没来得及得意,就有一位观众大叔说: 因为…24节气被假日办公室修订过?

好吧大叔你赢了!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回到正题 先从各种"历"讲起~

阴历、阳历、农历,你能分清吗?

  • 阳历

就是"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为一年。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 阴历

就是"月亮历",是依据月亮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就是一个月。我国古人常把月亮叫做"太阴",所以也叫"阴历"。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 农历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并非如此。农历是我国古代人民独创的一种历法,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变化,属于"阴阳合历"。

为什么农历要又阴又阳呢?


我推测,古代中国人可能先观测到了月亮的变化,因为月亮的圆缺变化更加直观,信息更易于捕捉。

但同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当时的农业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需要严格掌握气候变化的年周期,而这极大地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规律。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我国古人慢慢发现,月亮的变化与太阳的变化并不吻合,如果只看月亮的话,每12次月亮的圆缺周期后,就会比太阳的一个周期差出一段时间来。

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完全得不到指导,这不白瞎了吗?!

于是,机智的古人就在阴历的基础上,补充了太阳的变化,并总结为24节气。

所以,24节气是农历的一部分,它本质上是阳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也是阳历,两者自然吻合度很高。而农历是阴阳合历,因为有阴历的成分,所以跟通行公历有较大差距。

古人是怎么捣鼓出24节气的?

  • 春秋时期

古人发现,在每一年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

先是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直到某天(夏至)时,白天最长、黑夜最短。之后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直到某天(冬至)时,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之后又开始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周而复始。

阳光下的影子也有类似的变化规律。夏至时,影子最短,说明阳光最"正";冬至时,影子最长,说明阳光最"斜"。

因此,最早定下来的两个节气,应该是夏至和冬至。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尽管那时的古人,还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却能敏锐地提出了"日至北"和"日至南"的概念。

这与我们现代的科学认识,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在思路上已经大为接近。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要知道,春秋时代的古人几乎没有任何观测仪器,仅仅凭借着最简单的观察,加以思索,就发现了日影的长短、太阳的位置和冬夏的交替之间的内在联系,创造出了冬至和夏至的概念,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可真是了不起!
  • 战国时期

夏至和冬至的提出,相当于把一年作了二等分。

到了战国后期,古人进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分,于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一共8个节气。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夏至、冬至,分别指白天最长和黑夜最长,合称"二至","至"为极致。 春分、秋分,分别指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得两天,合称"二分",代表"平分"。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立"表示"开始"。

这8个节气更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年四季的划分,记录在《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中。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 西汉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古人更加精确地把一年作了24等分,并加以命名,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24节气,这是24节气第一次被完整叙述。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24节气明确加进历法中,成为农历的一部分。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24个节气大致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平均每个月对应两个节气。

古人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气",每月的前一个是"节",叫"节气";后一个是"中",叫"中气"。

所以每年一共有12节和12中,慢慢演变简称为24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为什么24节气能准确到分秒?


24节气依据太阳的变化而建立,本质上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和地轴倾斜造成的黄赤交角。

如果我们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视为一个平面圆,并把春分点看作0度的话,那每过15度就是一个节气,24个节气正好360度。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这个度数可以精确到某天某时某秒,比如今年冬至在2016年12月21日 18:44:07,这都可以根据公式推算出来。

当然,我们平时一般按照习惯,把这一整天都当做这个节气。

24节气到底准不准?


24节气不仅在天文上做了精准的角度划分,还加入了其它信息。比如雨水、小暑、寒露、霜降、大雪,这是气象信息;而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这是物候信息。

这让24节气的准确性,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24节气原产于黄河流域,以这一纬度带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为基础。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资源多样,在中原以外的大片区域,如新疆内蒙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云贵两广和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藏的高原山地气候、海南和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肯定是无法套用到24节气中的。

比如立春,意为春季开始,在每年的2月3-5日。 从气候学角度来说,把冬季后5天滑动平均气温值≥10℃的第一天,作为春季开始。

从这个标准来说,黑龙江一般在5月初入春,华北平原一般在4月,江浙一般在3月上旬,福建更早,要是在青藏高原北部,全年无春都有可能,跟立春节气差十万八千里。

即使只考虑黄河流域,每年的气候差异也很大。就说北京,在2002年,3月9日就入春了;但在2009年,4月2日才入春,前后可以差二十多天,显然跟立春节气也对不上。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再比如大暑,意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每年的7月22-24日。 大暑时,如果出现降雨,那高温天气可能得到缓解;大暑之后,如果副热带高压来袭,天气晴朗、阳光暴晒,可能比大暑时候还热。

所以大暑也未必是最热的时候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同理,立秋是秋季开始、立冬是冬季开始、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雨水是降雨开始、白露是天气转凉等等,当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一年份时,也都是不准的。

你也许要说了:我去,你可真无聊,要这么对应当然不准了!只是说个大概嘛!

说得太对了!

如果只是说个大概的话,那至少在黄河流域,24节气还是能够反映出天气变化趋势的。 比如雨水节气,从多年气候平均状况来看,我国黄河流域在这一天后,降雨总体上将呈现增多的趋势。

请原谅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龟毛和话唠…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最后要强调的是,24节气诞生于春秋,西汉就已经完整收录入历法。

古人在几乎没有任何气象观测仪器的时代,仅凭肉眼观察、身体感受和分析思考,就归纳总结出这样一套简练优美的规律,道尽寒来暑往、四季更迭。

还有那些富有诗意的名称: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更是意境悠远,美得让人心尖儿打颤。

今天是惊蛰,大好春光,万物生长,一起迎接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惊蛰到!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 Powered by 安危情报站 X3.4 | Copyright © 2001-2021, 安危情报站. | 安危情报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