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返回顶部
热门分类
  • 二手房
  • 租房
  • 招聘
  • 二手车
  • 交友
  • 服务
  • 发帖数452
  • 粉丝2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所属组:情报中将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0/11/02
手机:未填写电话号码
邮箱:47586948@qq.com
简介: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热门排行榜
  • 本周热榜
  • 本月热榜

中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含金量很低”“文坛跟黑帮差不多”

[复制链接]
万小刀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10-10 15:46:05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


刚刚,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新鲜出炉,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Jon Fosse)摘得桂冠,不少中国读者可能会为这样的结果感到惋惜。
“诺贝尔文学奖也不过是个以通俗作品为主的文学奖罢了,含金量很低吧。”
第四次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中国女作家残雪,早在四年前,就放出了这样的狠话。如果诺奖得主莫言大爷听到,大概会老脸一红,无可反驳。


为毛呢?
国际布克奖评委会主席伊德·唐金曾说过:与批判性现实主义作家余华、苏童及诺奖得主莫言相比,残雪小说想象力飞得更高,也挖掘得更深。
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也表示:“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南方周末》也曾直言,残雪在国外的知名度,远超早已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万小刀都忍不住要替莫言难过三秒,你瞧,文坛大咖在谈及残雪时,总是有意无意中把诺奖得主莫言拿出来和她比,还老是把他给比下去了……
你说气人不气人!
更气人的是,在国内从没有拿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量级大奖的残雪,在中国文坛存在度极低,甚至某种程度上处于“查无此人”的状态,但她敢单挑文坛:
“如今的文坛跟黑帮团体差不多了……”
此话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和当年年少轻狂的韩寒那句“文坛算个屁,谁都别装B”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韩寒说了,立马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战,而残雪说了却没人敢反驳!
她凭啥这么拽呢?


二、


1953年出生于湖南的残雪,原名邓则梅,后来她自己改名叫“邓小华”,是个土生土长的“辣妹子”
某种程度上,这种“辣”与生俱来,但作为文坛“怪咖”的“怪”,却与她生长的时代和环境有种神秘的关系。


她父亲邓钧洪曾担任《新湖南报》(今《湖南日报》)的社长,母亲也在报社上班,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其中,哥哥邓晓芒如今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组建了校一级的“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也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德国原文翻译康德的人,在学界是个重量级的人物。


可以说,这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然而这一切,在残雪4岁时发生了巨变。
在“反右派斗争”中,身为文化知识分子的邓钧洪被当作“新湖南报右派分子”头目被打倒,母亲也被外放折磨得生不如死……
邓家兄弟姐妹中,邓晓芒和其他兄弟姐妹也都被下放到了农村,只有年幼的残雪因为“身边无人政策”,被允许留在外婆身边生活。外婆给她种下了“怪”的基因……


外婆自小在湘西西南地区长大,信奉楚地巫风习俗,经常搞些神神怪怪的法事。
有好几次,她在半夜突然起床,拿着木棒到屋外天井边“赶鬼”,嘴里神神叨叨的,不知在说啥……
小残雪就站在一旁,亲眼目睹外婆“赶鬼”。
多年后,她在文章里描写这一幕,称“天井里传来‘呼呼’的闷响,是外婆手执木棒在那里赶鬼,月光照在她那苍老而刚毅的脸部,很迷人……”
而这种远古又神秘的古怪行为,在残雪的童年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令她日后的文字里也充满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
不幸的是,她7岁那年,外婆因那场罕见的饥荒,去世了。
但幸运的是,父母平反了,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父母又在潜移默化中,把她带到了另一条路上。


三、


父母非常注重对孩子们的教育,家里放着中外经典小说和各类哲学书籍,经常带着所有孩子一起读书。
残雪多年后回忆说,当时大家都在看书,房间里没有一点声音。
也正是这样的读书氛围,让残雪和哥哥邓晓芒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始终坚持手不释卷。
读书的时光是幸福的,尤其是一家人围坐读书的日子是妙不可言的。然而,这样的静谧很快就被打破了……
1966年,13岁的残雪小学刚毕业,父亲邓钧洪再一次被打为“右派”,白天游街,晚上住“牛棚”。家人其他也纷纷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年纪最小的残雪幸免于难,留在了父亲身边。
可因为恐惧上学后被同学们喊“右派”,残雪再也不愿意去学校念书,早早辍学了。
为了养活自己和补贴家用,她开始拼命干活,在街道工厂做了整整8年的铣工,后来还干过装配工和赤脚医生。


但无论环境如何,残雪从未放弃过看书。
只要有空闲时间,她就会看父亲放在家里的马列哲学书,在父亲指导下,读完了《资本论》。
后来哥哥邓晓芒从农村回到长沙,两人一见面,就开始大聊特聊哲学问题,此时邓晓芒惊喜地发现,这个小妹妹对哲学的见解颇为独特,很有思考。
自那之后,邓晓芒无论去哪里,都会与妹妹保持通信,两人在信里不断地讨论着哲学问题。


残雪与哥哥邓晓芒

除了读哲学书,残雪也看了不少文学作品。
她读俄罗斯文学《安娜·卡列尼娜》,看卡夫卡的《城堡》等,每次读完,都要消沉并思考好几天,才能缓过劲来。
为了能看懂更多国外的原版书籍,她还坚持通过广播自学英语。万小刀不得不佩服她的学习能力,竟然凭借着这样的自学掌握了这门外语,不仅可以在当地中学当英语代课老师,还能看懂大量的外语原版书,甚至可以直接与外国朋友用英语进行交流。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来,25岁的残雪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蜕变。


四、


那一年,她跟下乡回城的知青鲁庸结婚了,两人志趣相投,都热爱当时不被理解的国外文学。
很快,他们有了孩子。残雪为了不再打工,生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


她决定自己创业当裁缝,可那时除了有一台缝纫机,她根本就不会缝补衣服!
“怪人”残雪自有办法,她买来裁缝有关书籍自学,之后将旧衣服全部拆除,而后再重新缝补起来练手,几个月后,她的缝补手艺已自学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没多久,夫妻二人就合伙开了一家裁缝店,当生意好起来后,残雪又找了几个员工,自己便抽出更多时间来读书。


1983年,30岁的残雪根据自身经历,写出了处女作《黄泥街》,不过,当哥哥邓晓芒看完后,却狠狠泼了她一盆凉水。
邓晓芒在《我的妹妹残雪》一文里说,当时看到她修改过的《黄泥街》,那种感觉只能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因为这部作品写了很多社会阴暗面,他断言恐怕在十年内,都无法发表出来,搞不好“要杀头的”!
但残雪是谁,小时候连鬼都不怕,她非不信这个邪,坚持写作。
1985年,33岁的她发表了用同样怪诞手法写成的《污水上的肥皂泡》,一年后在《中国》杂志上发表了《苍老的浮云》和经过修改的《黄泥街》,这令邓晓芒刮目相看。


值得一提的是,残雪之所以取笔名为“残雪”,寓意为“独立个性,拒绝融化”。在物欲横流、精神颓废的时代,她立志要当一股清流。
很快,她的作品引发了轰动。


五、


因为文字想象力极其丰富,光怪陆离的,有人评价她说:残雪的文字简直比《聊斋志异》还缥缈!
而现代文学圈,更给了她一个响当当的封号:先锋派代表人物。
她相继用怪诞式的手法,写出了《山上的小屋》《公牛》《雾》《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等作品。
自1985年到1986年期间,残雪在国内大小刊物上,一共发表了12篇小说。
自此,写作成了她唯一的职业。
似乎是老天赏饭,她自称几乎从来都不思考如何写作,只要思考一两分钟,就会出现第一个句子,然后就能十分丝滑地写完一个小时,而且是文不加点,不再需要作任何修改了。


她老公会用五笔输入法将她的手稿打好,并仔细校对,再将手稿整齐地收入一个木柜子里……
正是这种持久又稳定地输出,之后数年里,她又再接再厉,写出了《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痕》《最后的情人》《赤脚医生》等文学作品。其中有短篇、中篇,以及长篇小说。
而这些作品,先后被翻译成了日、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了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以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的文学教材。


海外评论家对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她是世界级顶级作家。一不小心还创造了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三个“世界之最”:
一,作品被翻译得最多;
二、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
三,拥有专门研究她的机构最多。
尽管她的作品早已蜚声国外,但在国内,“残雪”二字,始终寂静无声。
为毛呢?


六、


这个答案,或许大作家何立伟已经回答过,他说:“全世界能读懂残雪的,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残雪自己,半个是残雪的哥哥,著名哲学家邓晓芒。”
而邓晓芒毫不客气地说:残雪的文字,没有一定的哲学感悟力,是读不懂的,但一旦读懂了,读者就会进入人类精神的一个更加深邃的层次。
或许正是因为阅读门槛过高,如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残雪在国内的读者不那么多。
当然,这也和她“怪咖”的属性也分不开。
成名以后,残雪在文坛极其低调,很少和作协有直接往来,圈内朋友也不多,极少公开发言,从不透露自己的私生活,鲜少接受采访。
但面对中国文坛现状,她却从不心慈手软,公开写道:
如今的文坛跟黑帮团体差不多了,但也没见多少人敢说残雪的短篇小说质量下降了。像我这样保持作品质量不下降的作家已经很少了。我不担心销量,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出现销不动的情况。”
或许前半句会让文坛很多人坐不住,但后半句会让那些人却无可辩驳,也就只能闭嘴了。


她解释说,“许多作家都在文坛混,同那些所谓的批评家抱成一团来欺骗读者。因为现在大多数读者还不够成熟,分不出作品的好坏。当今时代是作家们“混”的黄金时代。为掩饰自己才华耗尽,就把“混”称之为“转型”。”
她还说:“现在哪还有什么先锋文学,越来越没有个性,”她直言不讳地评价其他作家,“这些不争气的家伙,如果年轻作者不跟他们拉帮结派,就甭想靠写作维持生活。”
或许正是她这番“怪话”,令她在文坛独树一帜。


不过,对待年轻人和文坛,她还是很慈悲,她说:“我的作品就是为未来写作的,是为年轻人写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每天应该保持一个小时的阅读,这样日积月累,在人生遇到问题的关键时刻,文学、哲学、历史这些就能帮助你……”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30多年来,残雪过着像机器一样规律的生活,每天坚持阅读、写作、学英语、散步,有条不紊,从未改变。
2015年时,62岁的残雪又凭借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一举拿下了美国最佳翻译小说奖、独立外国小说奖和纽斯塔特文学奖。
四年后,她创作的《新世纪爱情故事》,被国际布克奖提名。早前阎连科、王安忆也被这项大奖提名过。
也正是从2019年开始,残雪凭借在国外的超高人气,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获奖人选,此后的2020年、2022年,以及今年,她已第四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今年,她还成了诺奖的最大热门,稳居赔率榜第一名,甚至将16年以来备受瞩目的“陪跑健将”村上春树,甩开了几条街。


来源:长沙晚报 2023年9月25

不过,对于如此荣耀,她曾一再回应说:
“诺贝尔文学奖也不过是个以通俗作品为主的文学奖罢了,含金量很低吧……这只是一个奖,又还没有得,不必都来找我。”
很显然,对于再一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残雪并不会太在意,因为她不想被诺奖定义,诺奖也无法定义她。
迄今为止,70岁的残雪已发表了超700万字的作品,有网友调侃说,自己看的速度,还抵不过她写书的速度。
只能说,有志者事竟成。上天从不亏待一个努力到极致、自律到极致的人,“怪人”残雪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她“怪”得纯粹,也因她“怪”得执着。
本文作者:万小刀,写明星、写八卦,有凭有据;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欢迎关注@万小刀头条号
本文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新京报、长沙晚报、新浪网等。
#时事热点头条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Powered by 安危情报站 X3.4 | Copyright © 2001-2021, 安危情报站. | 安危情报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