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返回顶部
热门分类
  • 二手房
  • 租房
  • 招聘
  • 二手车
  • 交友
  • 服务
  • 发帖数619
  • 粉丝0

彩荣是一个坚持写原创作品的自媒体人

所属组:版主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0/10/29
手机:未填写电话号码
邮箱:tjktt1ont6@reguser.com
简介:彩荣是一个坚持写原创作品的自媒体人
热门排行榜
  • 本周热榜
  • 本月热榜

[新闻焦点] 下南洋——一个历史名词的不同时代侧影

[复制链接]
郭彩荣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4-10 11:37:05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到“南洋”,你会想到什么呢?现在我们习惯称作东南亚的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多民族国家?海岛、沙滩跟椰子树?还是河粉、肉骨茶等南洋料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对南洋的想像,不过要明确描述它是什么,似乎仍是暧昧不明,比不上东南亚一词所明确划分出的 11 国边界。

的确,现在我们多半使用东南亚一词,南洋已逐渐少用,笔者在吕宋岛,无论是马尼拉还是黎牙实比,看到的那些华人义山,饱经风雨的墓碑上,大都书写着“某年某月某日,自唐山下南洋云云”,这里的某年某月某日,从咸丰到民国到公元,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下南洋”这个词汇拥有非常丰富的意象,也有它形成的特殊历史脉络。

在中国,南洋一词的出现,差不多是在明清时期。明代人口膨胀迅速,因此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只能持续往南、往西谋求新的耕地与住处。他们离开故乡中国,搭船到中南半岛沿海、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等地经商、做工,甚至与当地人通婚、定居,通称“下南洋”,这也是华文系统下南洋的由来。

因此,做为华人移民新天地的南洋,开始有了明确的范围与概念。不过,明清两朝有海禁政策,所以这群移民基本上是非法偷渡出海,被当成天朝弃民,一直到十九世纪中期,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满清,才不情不愿的被拽入了世界条约体系,摒弃海禁。

之后,大批来自闽粤的移民,更是源源不绝地移入南洋,成为今日东南亚各国族群构成的重要份子。

值得一提的是,南洋这个名词的构建,其内涵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满清时期,除了现今被称为东南亚的地区之外,清庭也会把江苏省以南的沿海称作南洋,跟以北的北洋做区分。

举例来说,大家可能都听过北洋大臣李鸿章,所领军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时全军覆没的那个舰队),但比较少人知道南洋大臣的存在,它的担当者也鼎鼎大名,从曾国藩到左宗棠,可见南北两洋,昔年都是清廷对外交往的基石。

从时间跨度而言,从满清到民国,是下南洋的高峰,然而,南洋是什么呢?除了客观的词汇历史来源及地理位置,我们内心又是如何想像南洋的呢?

从字面上看,南洋是指“南方的海洋”,但一个贯穿上百年的名词,绝不只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

就让我们探讨潜藏其间的一些性质,逐步建构出一个存在于普罗大众心中的南洋形象。

把某一地看成南方,代表使用这个词的人(或文明)应该在北方。所以,身在大陆的群族,自然是会把海南岛天涯海角的南方,也就是包括菲律宾的广大岛链区称作“南洋”。

地球的陆地集中在北半球,南方大半都是海洋,或是散落各处的半岛与大小岛屿。

另外,世界上大多数重要文明皆源自北半球,多半是大陆型的文明,因此他们笔下描述的南方,就往往是属于海洋的、非文明的未知异域。

这样的想像自然也反映在“南洋”一词上,地理位置的绝对不同,造就了人类对“南/海洋”与“北/大陆”的既定想像,再加上气候、人文等条件,一个拥有潮湿气候、多元种族、自然物产丰富的南洋,就这样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然而,南洋带给人们的想像并不仅仅如此。南洋这个词汇的负面形象,就像是被人强制烙上的印记,洗刷不掉。

前面提到,北方大陆文明多半将南方视为未知异域,加上文明发展程度不一,使得他们留下的文字史料,对南方的描述都偏向负面。

这样的现象在十六世纪奴隶贸易、十八世纪自然环境决定论,以及十九世纪种族主义兴起时更被强化,肤色较黑的南洋当地族群,往往被描写成懒惰成性、喜爱裸体、没有男女之别的族群。

南洋的负面形象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新闻报纸出现后,更是流传迅速。



正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往英国对外拓张特性的日本冒险家们,出海游历,更会把在南洋的所见所闻投稿刊报,集结成书。因为描述海外奇珍异宝、惊险刺激的经历,总能吸引国内民众的目光。

这些新闻,通过在日留学的华人,又辗转传播到了满清朝野,除了喂养他们对南方未知异域的好奇心,也同时将这些负面印记深深植入人们的脑海。

民间传说兴起与大众传媒的普及,使东亚对南洋建立起一个特定的南洋形象。

Anyway,西方白种人之所以强调南方有色人种在先天条件上的缺陷,是要合理化自身殖民统治的事实。像"热带物产丰富,当地土人只须采集食物即可维生,加上天气炎热,因此养成怠惰的天性"这种观念,看似拥有科学根据,但这是十八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才被西方白人建构出来的说法,目的是为了贬低当地人的能力,强调只有最优秀的白色种族才适合开发此地富源。

这个理论,在南洋各国都有其衍生的版本,比如:“小菲太懒,好吃懒做不愿意干活”云云,这背后隐含的自身合理化的潜台词,更是需要真正想要在当地融合的同胞,所自省和避免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年日本在野的泛亚主义者,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本意就是亚洲的有色人种携手打败白色人种的霸权,这种理论后来演化的意识形态,在南洋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就是白人优越论埋下的诱因。

SO,无论是缅甸国父,或是印尼独立之父,或多或少都是在这种意识的熏陶及日本刺刀的保护下,加速了其民族创立和独立进程。



因此,如何用客观的角度去理解南洋、破除偏见,就成为在菲同胞,持续提高的修为方向。

我们可以指出一个有边界范围的南洋,也可以指出一个人们心中想像的南洋。如今无论是经济投资、出国淘金、跨国婚姻或旅游,华人都与东南亚关系密切。

透过了解南洋一词的由来,除了加深对东南亚的认识,我们也能借此反省对南洋的既存形象偏差,调整自己的融合方向,让自身在热带岛国的环境中,如鱼得水。(完)

部分论述,引述自《观台湾》周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Powered by 安危情报站 X3.4 | Copyright © 2001-2021, 安危情报站. | 安危情报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