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返回顶部
分享到

不肯社交、不愿出门,年轻人的“孤独至死”,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职场资讯 2022-3-16 13:35 966人浏览 2人回复
摘要

武汉,这座城市拥有着1200余万人口,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与生活习惯,这1200余万人在互相之间,都有着成为朋友的先决条件。不论是在奥山世纪广场旁跳舞的人群,亦或是在中山公园大树下摆弄 ...

武汉,这座城市拥有着1200余万人口,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与生活习惯,这1200余万人在互相之间,都有着成为朋友的先决条件。

不论是在奥山世纪广场旁跳舞的人群,亦或是在中山公园大树下摆弄棋盘的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神色,而这种神色的来源,在于陪伴。


城市拉近了他们的距离,长久的生活又增进了他们的友情,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倾诉生活中的快乐与不快,在倾诉、陪伴、携手中,度过人生中的每一个日夜。

不肯社交、不愿出门,年轻人的“孤独至死”,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但并非所有人皆是如此,在这群人之外,新生一代的年轻人,却在城市生活中,以近乎冷漠的姿态独自生活。

诚然,他们每天也在不断地接触着其他人,甚至于说,他们每天会和特定的同事,在同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度过一天中很长的一段时间。


或许在公司中,或许在与同事交流时,他们也曾洋溢起热情的微笑,但同事之间的关系,往往止步于微笑。

孤独,是年轻人所共同面临的生活现状,在1200余万人的城市中,在朝夕相处的同事中,他们的朋友,寥寥无几。

如果说,对于那些早已洞察世间的哲人来说,孤独是思想的“苦口良药”,那么对于尚处于懵懵懂懂的年轻人来说,则是在对寂寞的忍受之中,“孤独至死”。


不肯社交、不愿出门,年轻人的“孤独至死”,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不肯社交、不愿出门,年轻人的“孤独至死”,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年轻人的

“社交回避”

人们总是说,城市相较于乡村似乎失去了一些人情味,甚至于冷漠到不知道几年的邻居,到底是什么人,又长什么样子。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城市的错,而是生存于城市中的个体,早已完成了生活思维的转变,与其说是城市失去了一些人情味,不如说是从小扎根于城市生活的我们,失去了一些人情味。

许多在城市出生、成长的年轻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则尤为突出,城市并没有限制年轻人的交友渠道,反而出于城市人口的紧密,年轻人本应有着更广阔的交友可能才是。

但现实却是,许多年轻人在生活中,不过是围绕着三五好友生活,他们虽然时常感叹孤独,却并未真正地去试图解决孤独。

社交回避,是如今许多年轻人所采取的一种交际策略,他们会尽可能地回避那些需要社交的场合,并喊出“社恐”的口号。

哪怕是面对主动的示好、主动的结交,他们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搪塞、回避这种友情建立的前置阶段。


不肯社交、不愿出门,年轻人的“孤独至死”,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有人将这种社交回避现象的根由,归咎于年轻人精力的不足,认为这是一种抵御无效社交的手段,但在社交情感建立之前,谁又能精准的预测这种社交是无效的呢?

在我看来,与其说年轻人通过社交回避来抵御无效社交,不如说是在“人情味”缺失的情况下,年轻人选择了更为简便、易得的情感宣泄渠道。


手机,正成为年轻人新的情感宣泄方式,通过社交平台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年轻人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以不受拘束的方式,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绪。

年轻人并非是完全地采取了社交回避的生活方式,而是将社交由双向转移为单向,由现实转移到了网络。

而之所以产生这种转变,其实究其根由,这并非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妥协。

即使是年轻人无时无刻手捧手机,情绪随着手机不断地此起彼伏,似乎从中收获着无数情感上的满足,但在其内心深处,仍然渴望与他人现实的接触。

即使是年轻人嘴上对孤独表现出无所畏惧,但在其内心深处,仍然渴望陪伴。


不肯社交、不愿出门,年轻人的“孤独至死”,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不肯社交、不愿出门,年轻人的“孤独至死”,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社交回避背后的

理性决策

人是群体性动物,人类只有在群体中,通过对他人话语、神情、动作的解读,才能真正地与他人建立情感关系,而显然,在虚拟世界中并不具备这些必要的条件。

年轻人之所以在社交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回避姿态,在我看来,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动力的不足,一方面是担忧风险。

我们不妨展开来说一下。


不肯社交、不愿出门,年轻人的“孤独至死”,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01 动力的不足

社交在以往,是一种强迫性的自然选择,在以乡村为单位的社交场合之中,最为突出明显的问题,便是社交潜在对象的数量限制。


乡村的人口密度,决定了同龄、契合的社交潜在对象有着数量上的限制,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多次表现出回避的姿态,很可能在未来它想要结交朋友时,面临无人可结交的窘境。

在乡村时代,受限于物资水平的有限性,社交是一种生存的必备前置条件,人们必须要依赖于社交,才能与他人之间建立生存同盟关系,通过物资的交换、互相的帮衬,共同面对、度过人生中所面临的风险。

这种社交潜在对象的有限性与风险抵抗的必然性,使得社交成为一种强迫性的自然选择,每个人都必须要进行社交,并且遵守社交的规则,才能确保生活的稳定。

但在如今城市的生活,显然城市的人口密度使得人们有着无数的社交潜在对象,同时出于物资的充沛性,使得社交这一行为,似乎不再称得上必然。

因此,这无疑导致了年轻人社交动力的不足。


不肯社交、不愿出门,年轻人的“孤独至死”,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02 担忧风险

如果仅仅是动力上的不足,还不足以使年轻人表现出社交回避的倾向,毕竟在职场中,社交有助于工作的完成,自然也就可以弥补动力上的缺失。


但即使是在职场中,年轻人也是秉承着“表面朋友”的交友方式,在与同事相处时彬彬有礼,但绝不会在下班后互相联系,自然也就称不上朋友二字。

之所以出现这种境地,在于社交本身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事情,特别是在职场的情境下,这种风险被无限的放大。

社交关系的建立,有时不免会成为一种捆绑,以职场来说,如果两个人的关系建立,那么很容易被他人看做一种利益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所结交的同事朋友,出现一些错误的操作,亦或是利用关系来达成一些违规的操作,则不免会影响到自身。

更为重要的是,在职场中的关系缔结,很容易成为他人的“垃圾桶”,被动接受一些负面消息,反而会影响到工作的动力。

社交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事情,对于很难说“不”的年轻人来说,与其被动地忍受一段艰难的关系,不如事先便对关系说“不”。

这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决策方式,但从长远来看,却并不可取。


不肯社交、不愿出门,年轻人的“孤独至死”,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不肯社交、不愿出门,年轻人的“孤独至死”,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孤独至死”的年轻人

并不想要孤独

年轻人有着足够多的理由,去摒弃对社交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年轻人的生活便是以两点一线的形式展开。


年轻人或许居住在一栋价值不菲的房屋之中,但他不过是这栋房屋的“过客”,在对工作无限精力的投入中,房屋似乎不过是一个睡觉的场所。

如今,受到疫情的影响,似乎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不去交流的理由,毕竟社交很多时候要依托于那些热闹的场景。

但我认为,疫情不过是一种人们自我说服的理由,毕竟在疫情之前,年轻人便已经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或许在工作之中,年轻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生活中所缺失的一部分,但相信在许多个深夜,手捧手机的年轻人,内心深处所希望的,是现实中的陪伴。

不肯社交、不愿出门,年轻人的“孤独至死”,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我们总能为远离社交找到专属于我们自己的理由,我们试图说服自己远离社交是一种“有价值”的选择。

但无论是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可以以何等自由的方式去宣泄自己的情绪,都无法弥补失去现实陪伴互动的情感缺失。


社交,确实是一件风险与收益并存的事情,社交,也很可能沦落为一种无效社交,不断侵占我们的精力。

我们很长时间中对社交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忽略了社交本身是一件需要学习、总结、归纳的事情。

社交中的风险无法消弭,但我们可以通过社交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来更好地帮助我们决策是否与他人建立关系。

社交对精力的消耗自然也无可避免,但当我们终于懂得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伙伴,想要什么样的朋友时,每一段社交关系,都将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即使是我们不肯放下手机,也可以在现实中找到那位同样不愿放下手机的、未来的挚友。
#两点一线工具房#

评论
966人参与,2条评论

精彩评论
  • 姐就是霸气 2022-3-16 13:36
    主要是没钱,现在的社交是需要花钱的
  • 易夫人 2022-3-16 13:35
    当你被最信任的人坑惨的时候,你就变成社恐了

查看全部评论>>

  • Powered by 安危情报站 X3.4 | Copyright © 2001-2021, 安危情报站. | 安危情报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