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返回顶部
分享到

全球洪涝多发,日本规划水上城市和船房

马来西亚 2021-9-22 11:11 1271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世界各地接连发生洪涝灾害。今后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洪灾频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在传统的筑堤等防灾对策之外,还出现了很多新型的防洪措施,比如以防范洪涝为前提的城市建设以及可漂浮在水面的房子等。防浸水 ...

      世界各地接连发生洪涝灾害。今后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洪灾频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在传统的筑堤等防灾对策之外,还出现了很多新型的防洪措施,比如以防范洪涝为前提的城市建设以及可漂浮在水面的房子等。

 





防浸水型建筑物平时用作玩水的公共空间(上图),浸水时用作避难点(图片由东京大学今井公太郎研究室和加藤孝明研究室制作)

 

      20XX年,位于海平面以下“零米地带”的东京都东部,长时间降雨导致河水泛滥,同时大型台风带来狂风暴雨,造成几乎整个地区被水淹泡。很多居民迅速逃进“防浸水型建筑物”。虽然1层部分被水淹没,但2层以上的空间可以使用水电等。还储备了食物,帮助居民们度过了漫长的避难生活。

      葛饰区正在推进“防浸水型市区构想”的城市建设。由于葛饰区在荒川和江户川之间,如果不能广域避难,将产生约24万人的紧急避难者。葛饰区城市建设部长情野正彦表示,“我们将花30年左右的时间,分阶段建设市区,确保在洪水退去之前的2周左右能够实现最低限度的避难生活”。

  

      构想规划了东京大学教授加藤孝明和今井公太郎设计的防浸水型建筑物,平时是供人们亲近水边的空间,洪水时可用作避难地点。1层部分采用空间内只有柱子的“底层架空柱(Pilotis)”设计,用作玄关、停车场、五人足球场等。2层将设置支撑生命线的机电室、用作大型储备库的商业设施等。洪水时,楼梯可用作小船码头,用于避难。

      “架高建筑物的技术本身并不新鲜”。负责设计的今井教授表示。底层架空柱是约100年前设计东京上野“国立西洋美术馆”的近代建筑巨匠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推广的结构。

      1947年的著名大台风“凯瑟琳”发生15年后,葛饰区综合厅舍主楼竣工。这座建筑物也采用了“底层架空柱”结构。今井教授回顾道:“此次再次提出防浸水型建筑物方案时,有人还说这设计新颖,其实50年前就有了,大家都忘了”。

 



与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了“抗洪住宅”性能实验(图片由一条工务店提供)

 

      一条工务店2020年公开了在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使用“抗洪住宅”的浸水实验。抗洪住宅去掉了玄关门窗的缝隙,提高了水密性,配备了特殊防止阀,自动防止厕所及厨房等排水管倒流。

      划时代的突破是将房子与设在院内四角的柱子相连,水位一旦超过某个水平,房子就像停泊的船一样浮在水面。洪水退去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实验时的水位达到了3米,相当于一楼天花板的高度左右,但房屋也没有受损。

      一条工务店解释说:“在传统新建住宅基础上增加几个百分点的费用,就可以做成防洪住宅”,强调优点是“发生洪灾时以避难为前提,恢复成平时的房子后可尽快恢复生活”。

      8月公布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提醒:“随着(海面水位上涨和海水高潮带来的)极端海面水位频率增加,加上极端的降雨和河流水量,沿岸城市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大”。

      意大利旅游城市威尼斯的历史建筑采用1楼为停船场、2楼为居住空间的结构。四分之一国土低于海面的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等也有房子漂在水上的水上城市构想,与水共存的生活在各地都可以看见。

 

      参与葛饰区城市规划的加藤教授提出了“浸水与亲水”的关键词,表示“将防灾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持续性,发挥积极作用至关重要”。使用小船一边体验一边实施的防灾训练等居民与行政打造的防浸水型城市构想现在已反映到日本政府的政策中。

 



静冈县伊豆市正在构想的海啸避难综合设施效果图(日本东京大学今井公太郎研究室制作)

 

      加藤教授和今井教授在静冈县伊豆市还在构想新的海啸避难设施。据他们介绍,静冈县伊豆市如果发生南海海沟大地震,会产生最高10米的海啸。该设施平时作为观光景点提高当地经济效益,通过让市民习惯设施,来提高灾害发生时的安全性。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 Powered by 安危情报站 X3.4 | Copyright © 2001-2021, 安危情报站. | 安危情报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