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返回顶部
分享到

起底这个“艾滋大国”

动态焦点 2021-7-16 16:50 1020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艾滋大国最近,南非政府有意开放一妻多夫制合法化,引起一些践行一夫多妻制人士的反对。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一会儿一夫多妻,一会儿一妻多夫,这不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嘛。事实上,作为全球婚姻制度最多元的国 ...



艾滋大国

最近,南非政府有意开放一妻多夫制合法化,引起一些践行一夫多妻制人士的反对。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一会儿一夫多妻,一会儿一妻多夫,这不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嘛。事实上,作为全球婚姻制度最多元的国家,南非这么搞,南非人民早已见怪不怪,甚至可能乐见其成。

1998年,南非通过《传统婚姻法案》,允许男性经元配同意后,迎娶多名女性,即一夫多妻制,而今,在平权呼吁下,南非政府又想开放一妻多夫制,让有志于此的南非女士,可以敞开胸襟,有个用武之地。

有个叫马乔科的专家,采访了数十名偷偷实行一妻多夫的实践者,包括20位妻子和45位丈夫。实行这种婚姻形态的家庭,一般是由女性提出邀约,丈夫们分开居住,但都知道彼此的存在。其最初灵感,得自一位妻子早年在大自然中对蜂后的观察,由此萌生实践一妻多夫的想法,如今,这位妻子共有9个丈夫,其中包括她的初恋男票。

马乔科对丈夫们一通采访后发现,他们之所以接受一妻多夫,主要是害怕失去妻子,还有些人在性方面无法让妻子满足,又不想离婚,便把一妻多夫当作免交公粮的权宜之计。

南非的“一妻多夫”方略,目前虽还只是一个构想,但未必不会成真。纵观整个非洲大陆,肯亚、奈及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都曾容许一妻多夫,加彭法律至今认可一夫多妻制。

南非这种“谁是谁老公都是临时工”的前卫作风和开放思想足以令世人惊叹。然而,在这风光旖旎的背后,有个非常恐怖的数据:南非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达706万,感染率为12.57%,是全世界感染艾滋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17年数据),乃至获得了一个不那么好听的称号——艾滋大国。





南非红灯区妓女

2003年11月,曼德拉和他创办的基金会发起了一项名为46664的抗HIV募捐运动,46664这个数字,是曼德拉在监狱的囚犯编号。

两年后的2005年,曼德拉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儿子马卡托死于艾滋病。

2012年,联合国发布数据,南非总人口5100万,成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达到17.9%。2021年,南非死于艾滋病的人数,累计超过1000万人。

艾滋病肆虐的南非,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


种族灭绝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启了欧洲直通印度和中国的新航道。

在接下来的近一百年中,葡萄牙封锁消息,占着茅坑不拉屎,自己不使用好望角,也不让英、法等其他国家通过好望角。直到1580年,葡萄牙与西班牙合并,头铁的荷兰趁机冲破封锁,一头窜进印度洋,打开新天地。

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17世纪世界最大的垄断海外贸易公司)凭借强力,将葡萄牙人一顿削,控制了好望角。一时间,载满香料、胡椒、茶叶、纺织品、咖啡等货物的荷兰船只,你来我往,穿行不息。

拿下好望角这块宝地后,荷兰人开始往开普敦移民,最早的那批,是东印度公司的雇员及其家属。受当时贩卖黑奴风潮影响,荷兰移民引进奴隶制,把农事交给黑奴,手工业交给来自东南亚的马来奴,自己啥都不干,扛着猎枪,飞鹰走马,还倍儿自豪,随着年月增加,南非形成了一个操蛋的白人族群——布尔人。

布尔人的发财致富之道,就是不断扩大农场面积,说白了,也就是不断侵占非洲土地。18世纪初,布尔人驾着大牛车,四处扩张,乐此不疲。



布尔人

布尔人的扩张,苦了南非的原住民。

南非原住民有三:1.桑人,人口约5万,过着原始狩猎的生活。2科伊人,人口约20万,肤色多呈黄褐色,打猎的同时,经营畜牧业。3.南班图人,肤色为黑,经营牧业和农业,人口在100万以上,其中,与欧洲人接触的,主要是科萨人。

提起灭绝原住民,欧洲殖民者各怀绝技,布尔人对南非原住民的戕害,仿佛美国人之于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之于澳洲土著,加拿大人之于因纽特人。

从事畜牧业的科伊人,拥有的牛羊漫山遍野,让布尔人非常眼红。他们想了个损招,诱骗科伊人喝酒抽烟,使其上瘾,待到上瘾后,布尔人将烟酒价格抬高,成为奢侈品,且做出规定,只能用牲畜来交换,科伊人很快上钩。据记载,布尔人的某一次“交换”,拉走了科伊人447头牛和1292只羊。

科伊部落的一些有识之士,看透布尔人的阴谋,想方设法逃避牲口交易,许多头人得知白人要来,就把牲口藏匿起来,或者赶到深山。

眼见“买卖”做不下去,布尔人把心一横,撕掉文明面具,揣着火枪直接开干,火烧部落,抢劫牲口,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每当荷兰回程船队停泊在好望角,面临牲畜供不应求时,公司就派出远征队,窜入南非内陆,干起杀人越货的勾当。



失去牲畜的科伊人,无以为生,从部落游离出来。男性成了廉价劳动力,女性则沦落风尘,成为白人的泄欲工具,她们三五成群,聚集在好望角港口,做起皮肉生意,以猎奇的“异域风情”,换取殖民者的仨瓜两枣。

1805年,南非境内的科伊人只剩下20006人,没过多久,这个南非最古老的民族便被布尔人灭绝了,只在混血人种中留有他们残存的血脉。

如果说布尔人对科伊人的灭绝,是连蒙带骗,计谋与武力并重,那么对桑族人的灭绝,则是赤裸裸的肉体消灭。18世纪70年代以后,布尔人为永远霸占桑人的猎区土地,制定了种族灭绝计划,目标是消灭整个桑族。

布尔人的民团采取“梳篦法”,逐个山洞,逐条山脉清剿,遇见桑族成年人,不分男女一律杀死,只把儿童抓回农场当奴隶。消灭桑人的过程,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到1957年,南非全境只剩下20名桑人。



南非三大原住民,科伊人和桑人接连灭绝,只剩下由黑人构成的南班图人。

落笔至此,想到前一阵,我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说的话: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

翻翻世界历史,无数从古至今的惨痛案例,一遍又一遍印证了这几句话,彼时的白人殖民者,明明干着杀人放火的勾当,却动用宣传机器,不遗余力地往自己脸上贴金,把血淋淋的种族灭绝称之为传播更先进文明,将暴利的殖民掠夺称之为市场的规律商业的美德,而那些被屠杀的永远闭嘴的原住民,成了这出历史连台大戏的失语者,不但身躯填了沟壑,还被冠上野蛮落后的帽子,任人评说,无法反驳。

言归正传,经布尔人几番杀戮,南非三大原住民只剩下南班图人,这个民族中的科萨人,崇尚勇武,敢于斗争,殖民者侵占其地盘时,科萨人奋起反抗,打了三次“卡菲尔战争”,给殖民者还以颜色,以至于东印度公司慑于科萨人的“彪悍”,明令布尔农场主不得雇佣科萨人。

南非科萨人(黑人)没有走上像科伊人和桑人那样被灭绝的命运,与科萨人敢于硬刚的性格不无关系,数百年来,科萨人猛人辈出,其中最为我们熟悉的那个人,名字叫:曼德拉。


英布战争

十八十九世纪,英国渐渐崛起,与荷兰干了几架,成为新霸主,与此同时,南非接连发现了储量惊人的钻石和黄金,让英国这个处于全盛期的流氓国家爱不释手。

19世纪末的英国,其殖民地领土覆盖了世界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5倍,统治着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超4.5亿人)。

已扎根南非的布尔人,与新来的英国人不对付,于1898年10月11日,开启了狗咬狗的英布战争。当时,整个欧洲矛盾重重,大多同情布尔人,认为英国这么搞,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布尔人见有舆论支持,顺杆往上爬,收起搞种族灭绝时的狰狞嘴脸,转而摆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模样,声称要捍卫自由和人权。

擅长强占道德高地的英国人,也不甘人后,说都啥年代了,你们布尔人还搞奴隶制那套,压迫黑人,我这是代表正义消灭你们。

英国人和布尔人大动干戈之际,南非400万黑人冷眼旁观,他们心中明白,这两货是一丘之貉,无论谁胜出,自己都无好结果。英布战争期间,布尔人对南非黑人严加防范,只把56%的军队调往战场,留下44%的军队留在后方监视黑人。

英布战争打了两年七个月,可以说是两败俱伤,英军耗费2.2亿英镑,2.1万多人战死。走狗屎运的是,此次战争中,一个对未来历史有着莫大影响的24岁英国士官,冒着枪林弹雨,几次死里逃生,最危险的一次,他被布尔人抓获,关进战俘监狱,预备第二天枪毙,该士官当晚越狱,趁夜色逃出生天。这名愣头青英国士官的名字叫:丘吉尔。



丘吉尔

1901年,英布双方签下《米德尔堡建议》,规定南非黑人在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殖民地,不得享有选举权,以保证白人的绝对优势。

南非黑人欲哭无泪,两个流氓打架,遭殃的却是自己,尤其是英国,如此虚伪,开战前口花花,说什么为了伸张黑人的权益,意图挑动黑人暴动,最后打完仗,屁股一扭,就在谈判桌出卖黑人。

南非黑人对殖民者的仇恨情绪不断增长,他们想了个有点阿Q的办法,大批宰杀白色家禽,如鸡鸭鹅等,只要是带有“白色羽毛”的,几乎无一幸免。

另有一些有文化的黑人,觉得这么搞不行,他们于1912年,召开南非土著大会,决定成立一个全国性组织——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这个组织实际是当时新兴社会力量与部落贵族的联盟,由酋长组成上院,平民代表组成下院,其目的是消灭“肤色壁垒”,实行种族平等,但有个前提,一切活动严格限制在非暴力的合法范围内,大会明确宣布:宁愿通过符合宪法的途径而不使用暴力。

南非白人听到“非国大”非暴力的声明,暗自狞笑。1920年,非国大组织黑人在昆斯敦城外设立营地,400名手持机枪的白人警察将其团团包围,一通突突后,163名黑人被当场射杀。


曼德拉

曼德拉是一个科萨族酋长的高级秘书之子,受过良好的教育,与他往来的,多是黑人中的佼佼者,有律师、实业家、医生等,这帮人血气方刚,为反抗白人压迫,争取黑人权利,运用笔杆子,写下无数请愿书,投递给英国国王和英国议会,结果根本无人问津,全部石沉大海。

年轻气盛的曼德拉憋了一肚子火,在他看来,面对坚硬如铁的现实,非国大的非暴力无异于是个笑话。1943年,曼德拉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非国大内部,成立了一个由青年组成的核心组织——“青年联盟”。



年轻时的曼德拉

1950年,曼德拉被选为青年联盟主席,随后,他与非国大主席莫罗卡等人发起“蔑视不公正法运动”,向南非政府提出废除6项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法令。

1952年6月26日,曼德拉率领全国各地黑人志愿者参加蔑视运动,他们不顾种族隔离法令,坐在专为白人提供的座位上,涌进只为白人开放的俱乐部和戏院。

南非政府见状,立即调遣军警,武力镇压,南非警察端着刺刀,冲向抗议人群,造成一系列流血事件,曼德拉等十几名非国大领导人悉数被捕。

此次遭遇,坚定了曼德拉武力反抗的决心。

从牢里出来后,曼德拉秘密出访北非、西非的一些独立国家,介绍南非的反种族主义斗争,还去往阿尔及利亚等地学习武装斗争经验。

1962年,曼德拉学了一身武装斗争的本事,回到南非,组建黑人武装力量——民族之矛。在这期间,曼德拉阅读了大量各国游击战专家的著作,其中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的论述,最令曼德拉钦佩。

在曼德拉领导下,南非黑人建立了若干个战斗小组,1961年12月16日,“民族之矛”引爆约翰内斯堡的炸弹,随后又炸毁纳塔尔三座高压电缆铁塔。

南非当局惊恐不已,全国搜捕曼德拉,曼德拉被迫逃往国外。

1962年7月,曼德拉秘密回国,谁料,不到一个月,就在回约翰内斯堡的途中,被三辆警车截住,从此失去28年的自由。

曼德拉为人机警,怎会一回国就被抓住?关于曼德拉被捕这段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历史之谜。直到2016年,一个叫里卡德的美国前中情局特工在临死前道出真相:曼德拉之所以被捕,是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向南非当局提供了情报。

里卡德曾任美国驻南非德班副总领事,当时,他得到美国高层指示,曼德拉搞武装暴动,属于极度危险人物,是对美国和西方的威胁,有必要协助南非当局将其抓捕。

得到密令后,里卡德发挥他特工的本领,查出了曼德拉的行踪,与南非当局一道,在德班设路卡,半路截胡,将曼德拉抓捕。

这件事在美国中情局,一直被藏着掖着,属于顶级机密,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无它,只因美国政府多年来沐猴而冠、添油加醋给自己树立的“人权灯塔”形象。一个张口人权,闭口民主的国家,如何能支持南非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政策呢?传出去这老脸该往哪儿搁。

话说,美国这种阴阳二皮脸,迷惑性很大,一方面,它永远在正大光明地吆喝着那些诛心的漂亮话,以此作为自我标榜、欺行霸市的利器,另一方面,它在暗地里为维护美国一家独大的利益,干尽不可告人的事。

看透美国这点,还真是需要一双慧眼。

近日,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接受美国“轴线”新闻网采访,记者乔纳森一直就新疆问题,进行诱导式提问,说巴基斯坦为何对中国新疆的人权问题避而不谈。

巴基斯坦总理的回应可谓一针见血,大意是诸多证据表明,中国新疆并不存在“强迫劳动”,更无人权迫害。紧接着,伊姆兰·汗反将一军:为什么克什米尔人的处境被忽视了,有10万克什米尔人被杀害,为什么对西方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


悬崖边的盛宴

曼德拉被南非当局监禁28年之久,可谓牢底坐穿。

曼德拉坐牢期间,从1960年代到1970年代末,南非许多现代化都市拔地而起,豪华高大的写字楼比比皆是,玲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许多外国游客感叹南非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它的暗面。

南非公园的长椅上,赫然写着:只供白人使用,黑人不能坐。黑人不准乘坐快速公交,也不准在写字楼里乘坐电梯,不能使用白人的厕所,像约翰内斯堡城市中心的剧院、星级饭店、电影院和图书馆,均不准黑人进入。

为保持所谓“白人血统”,南非当局严格禁止白人与非白人通婚,一个牧师若替白人和非白人证婚,就会被判10年苦役。而与白人妇女通婚的黑人,则会被判处死刑。

在那个年代,南非当局这么大搞特搞种族歧视政策,无异于悬崖边的盛宴。

早在1960年代,非洲33个殖民地宣告独立,联合国一下增加了几十个席位。1974年,葡萄牙发生政变,卡埃塔诺政府垮台,莫桑比克和安哥拉取得独立,位于非洲南部的坦桑尼亚、赞比亚、博茨瓦纳等国,不断给南非政府施加压力,支持南非黑人的反种族主义政策。

从1980年起,南非国内外掀起了一场“释放曼德拉运动”,并提出了一系列种族平等的要求。1989年,南非当局领导人德克勒克与曼德拉会晤,次年二月,德克勒克用阿非利卡语和英语宣布,将曼德拉无条件释放。



盖棺论定

回望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真可谓时也,运也。

西方殖民者强占非洲土地,巧取豪夺,灭绝了科伊人、桑人等原住民,又为各自利益,搞出世界大战,以至于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故园风雨后,被压迫的非洲诸民族终于觉醒,以雷霆之势,纷纷独立。南非当局兀自执迷,强推种族隔离政策,于悬崖边上胡吃海喝,直到临界点将近,为顾及自家性命,这才释放曼德拉,来了个软着陆。

曼德拉出狱后,人气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不遗余力,将诺贝尔和平奖之类的殊荣,一股脑儿塞过来,硬生生把一个反压迫的民族斗士,拗成民主自由模特。曼德拉将计就计,为民族利益,长袖善舞,配合演戏,做了不少软广硬广。放眼世界,那些稀里糊涂,倒了霉又被封了神的,岂止一个曼德拉,至少还有这两位:印度的甘地,缅甸的昂山素季。

美国如今仿佛主持着一个交响乐团,领着群鸦鼓噪的队伍,大吹特吹曼德拉,若想起当年派中情局特务与南非当局勾结、陷其于囹圄时,羞也不羞?

最后补充一个耐人寻味的知识点:曼德拉的名字,一直被列在美国的恐怖分子黑名单上,直到2008年,才将其划去。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 Powered by 安危情报站 X3.4 | Copyright © 2001-2021, 安危情报站. | 安危情报站
  • |